第一作者:Xianhu Sun
通訊作者:Xianhu Sun,Guangwen Zhou
通訊單位:中國科學院大學, 紐約州立大學
論文DOI:10.1073/pnas.2422711122
一、研究背景:催化劑表面氧化還原循環(huán)的原子尺度機理
異相催化反應中,催化劑表面重構與反應活性的動態(tài)關聯(lián)是決定反應路徑和效率的核心。其中,Mars-van Krevelen(MvK)機制尤為關鍵,即氧化物催化劑自身的晶格氧參與氧化還原循環(huán),在推動氧化反應的同時周期性再生表面。然而,一個基礎問題始終懸而未決:在反應條件下,原子尺度的表面重構與亞表面的晶格氧如何同步協(xié)作,促進表面氧化還原循環(huán)的持續(xù)進行?傳統(tǒng)表面科學技術難以捕捉這類時空復雜的過程,無法在工況條件下實時觀察表面重構、亞表面響應及氧補充的原子級動態(tài)演化過程。為此,中國科學院大學孫憲虎副教授團隊、紐約州立大學周光文教授團隊,以氫氣還原氧化銅為反應模型體系,通過原位環(huán)境氣氛透射電鏡(environmental TEM)觀測氧化銅表面與亞表面動態(tài)耦合過程,首次在原子尺度揭示了亞表面氧原子參與表面反應,誘導表面活性重構再生,維持表面的氧化還原反應。
論文鏈接:
https://www.pnas.org/doi/10.1073/pnas.2422711122
原子尺度同時捕捉表面重構和亞表面應力演變。本研究通過多維度實驗與理論驗證,實現(xiàn)了三大突破:
直接觀測振蕩氧化還原循環(huán):首次在CuO與H2的反應中,觀察到表面在 “富氧(Cu8O7)” 與 “缺氧(Cu8O2)” 重構間周期性轉變,交替激活/抑制H2O生成,維持表面氧化-還原循環(huán)反應。
揭示驅動機制:表面氧原子因H2反應快速流失,而亞表面/體相晶格氧緩慢擴散補充,這種氧損失與補充的時空分離,是循環(huán)的核心驅動力。
跨尺度驗證:結合原位 TEM 成像(原子級時空分辨率)與密度泛函理論(DFT)計算,驗證了表面低配位離子的活性差異與氧擴散能壘共同對循環(huán)的調控作用。
表面:Cu8O7 → Cu8O2 亞表面:應力(氧空位)積累
表面:Cu8O2 → Cu8O7 亞表面:應力(氧空位)釋放
從實驗到機制的 “原子級拆解”
圖 1:氫氣誘導CuO表面重構
要點:
氫氣還原反應中,氧化銅表面出現(xiàn)兩種重構:富氧的Cu8O7和缺氧的Cu8O2,其原子模型與模擬TEM圖像高度匹配,結合DFT計算中氧空位形成能的差異,證實了兩種狀態(tài)的穩(wěn)定性。兩種重構的共存為后續(xù)表面活性-惰性周期性演變奠定了基礎。
圖 2:原位可視化CuO表面Cu8O7與Cu8O2重構之間的循環(huán)轉變。原位 HRTEM 觀測與投影面積收縮速率分析表明:Cu8O7還原性高,Cu8O2還原性低。
圖 3:表面重構與亞表面應變的 “動態(tài)響應”
要點:
幾何相位分析(GPA)揭示 CuO 表面重構與亞表面氧動態(tài)存在協(xié)同作用:Cu8O7→Cu8O2轉換中,亞表面因氧空位積累形成約 2 nm 高應變帶(壓應變擴大);Cu8O2→Cu8O7轉換時,氧擴散填補空位使應變收縮釋放,且新生成區(qū)域應變更低。氧動態(tài)局限于表面及亞表面(約 2 nm),形成 “表面 - 亞表面” 應變聯(lián)動的 “遠程通訊” 機制:富氧重構對應低應變、缺氧重構對應高應變,因此,應變可作為亞表面氧動態(tài)的直觀信號。這種協(xié)同作用為理解催化劑結構演變、通過調控亞表面優(yōu)化性能提供新思路。
圖 4:DFT 揭示 “原子級反應機制”
圖 4 借助密度泛函理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