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給大家分享一篇近期發(fā)表在JACS上的研究進展,題為:Isotope Effect in the Activation of a Mechanophore。該工作的通訊作者是來自英國曼徹斯特大學的Guillaume De Bo。
對有機反應體系施加力的影響,可以改變反應的勢能面,從而產生常規(guī)反應條件下無法實現(xiàn)的反應結果和選擇性。研究表明,多種因素可以影響力化學反應,比如:和mechanophore相連的聚合物的結構、所選linker的結構、取代基效應等等。一般情況下,這些因素僅影響反應的活化速率(rate of activation);少數(shù)情況下,反應結果會發(fā)生改變,而這一般是力修正勢能面過渡態(tài)后分叉(post-transition-state bifurcation on the force-modified potential energy surface)的結果。
在本工作之前,作者研究了1H的力致斷裂,發(fā)現(xiàn)存在三種共存的反應路徑,分別為異裂、協(xié)同和均裂(圖1,Nat. Chem. 2020, 12, 826?831)。芳環(huán)上氟原子的個數(shù)通過影響斷裂鍵的極化程度,進而影響反應選擇性:四氟取代的底物傾向于異裂,而芳環(huán)只有一個氟原子取代的底物傾向于協(xié)同機理。作者提出用力修正勢能面過渡態(tài)后分叉的模型解釋多種反應路徑的并存(圖2)。
圖1. 1H的三種力致斷裂途徑
圖2. 力修正勢能面過渡態(tài)后分叉機理
本工作中,作者進一步探究了H的同位素效應對反應結果的影響(圖3),并通過19F NMR表征手段得到了不同產物的比例(圖4)。
圖3. 探究H同位素效應的影響
圖4. 不同底物的反應結果
(注:nF表示芳環(huán)上F原子個數(shù))
從上述結果中,作者得到兩個規(guī)律:一個是,對于非氘代體系,芳環(huán)上氟原子越多,異裂機理越有利;另一個是,對于氘代體系,異裂機理總是更有利的,這一點對于氟原子單取代體系最為明顯(圖4- 1xc,圖5)。
圖5. 氘代改變氟原子單取代體系的選擇性
為了進一步探究上述選擇性的來源,作者使用密度泛函理論對反應的力修正勢能面進行了計算(DFT B3LYP/6-31G*, solvent model: SM8=THF)。計算結果表明,該體系分叉勢能面的谷-脊拐點(valley-ridge inflection ,VRI)呈現(xiàn)三原子共直線的幾何構型,從而完善了圖2中的機理(圖6)。
圖6. VRI幾何構型的確定
圖7. 氟原子單取代體系的反應勢能面
結合勢能面的計算(圖7),以及對反應過程中C-H鍵和C-D鍵振動頻率和振動幅度的分析,作者對本工作中的動態(tài)同位素效應(dynamic isotope effect)進行了解釋:在VRI處,雖然協(xié)同路徑的能量下降梯度更大,但需要更大的原子位移。由于C-D鍵的伸縮振動幅度和振動頻率均低于C-H鍵,這使得H原子換為D后,需要更大H原子位移的協(xié)同路徑更加不利;而相對來說,異裂路徑對這一變化不敏感,最后使得選擇性傾向于異裂路徑。
綜上,本工作中作者展示了一個動態(tài)同位素效應影響力化學選擇性的例子,豐富了我們對力化學的理解,并有助于指導新體系的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