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huán)氧化合物是醚中比較特殊的一種,由于有大張力的三元環(huán)的存在,性質較普通醚活潑地多。大量的親核試劑都可以 與環(huán)氧化合物發(fā)生親核反應,導致三元環(huán)開環(huán)。繼續(xù)酸化后,最終生成醇類分子,原本環(huán)氧中的氧原子將轉變成羥基:
因此,這一系列反應是實驗室中制備醇的一種重要方法,尤其是格氏試劑與環(huán)氧乙烷的反應:
在得到羥基的同時,還形成了新的C-C鍵,在格氏試劑烴基的基礎上,碳鏈增長了兩個碳原子。這是我們合成多兩碳醇 的常見手法。
這套反應我們其實也可以將其視為特殊的親核取代,相當于親核試劑取代了原本與碳原子相連的氧,導致三元環(huán)開環(huán)。有意思的是,這種親核取代??梢栽谒嵝曰驂A性兩種截然不同的條件下完成。如環(huán)氧乙烷的如下一對反應:
使用醇鈉這樣的堿性條件,或者用酸性醇溶液都可以生成相同的產物。
但需要我們特別注意的是,酸或堿性條件下,這對看起來相似的反應,內部機制卻完全不同,某些反應特征(如區(qū)域選擇性) 也存在差異。以下我們分別討論。
堿性條件
堿性條件下(包括格氏試劑與環(huán)氧化合物的反應),親核試劑一般以負離子的形式存在 (如RO-、HO-等),直接帶一個負電荷, 親核能力顯然會較強。因此這種情況下,親核試劑可以直接對環(huán)氧化合物中與氧相連的缺電子碳直接發(fā)動親核進攻:
進攻過程中,親核試劑與碳原子間成新鍵,同時斷開舊的C-O鍵。C-O這根極性共價鍵斷鍵時一對電子都被氧拿走, 我們得到階段性產物烷氧基氧負離子。
接下來我們通常會接一步酸化,質子性環(huán)境下,氧負離子自然與質子結合,轉化為羥基。
反應中最關鍵的無疑是生成氧負離子的第一步。這步反應中親核試劑的進攻與C-O鍵的斷裂同時 發(fā)生,無疑相當于是一個SN2的反應歷程。
既然是SN2,堿性條件下反應的很多特征也就由此確立。如對于不對稱的環(huán)氧化合物,開環(huán)方向與反應產物存在區(qū)域選擇性。下圖反應中,進攻試劑醇鈉存在兩個進攻方向,但明顯左側碳原子旁側支鏈較多,位阻較大,烷氧基負離子進攻困難。因此 主要反應方向將是醇鈉進攻右側仲碳,導致右側C-O鍵斷裂。
此外,同樣由于SN2的緣故,親核試劑必須從離去基團氧原子的背面進攻,這導致生成的產品往往也具有立體選擇性。如下圖中反應,親核試劑OH-進攻位阻較小的右側碳原子,且進攻必須從上方三元環(huán)氧的背面進行, 這導致主要產品里新生成的右側C-OH鍵沖上,而相應地原本該碳原子上連接的甲基、氫被擠到下方。此外原本三元環(huán)氧 斷鍵后生成的羥基繼續(xù)保持原本的立體狀態(tài),處于中心C-C鍵下方。換而言之,進攻試劑引入的基團與環(huán)氧生成的羥基 反應結束時一定是個反式關系。
酸性條件
酸性條件下環(huán)氧化合物開環(huán)反應的歷程與堿性下存在明顯不同。質子性環(huán)境中,明顯不會存在太高濃度的 類似RO-、HO-這樣的負離子,親核試劑通常只能以ROH、H2O這種電中性分子的形式存在。與負離子相比,電中性分子的親核能力無疑要差得多,這對反應其實是比較不利的。
但反過來,酸性條件下也存在對反應有利的因素。我們知道醚在酸性環(huán)境中會發(fā)生質子化形成[钅羊]鹽,而環(huán)氧化合物, 作為一種特殊的醚,同樣也具備這個特性,形成[钅羊]鹽后,同樣會使得C-O鍵極性增加,鍵能下降,更有利于斷鍵,有利于 O的離去:
兩方面綜合起來看,進攻試劑的活性低了,而離去基團的離去能力又增強了,于是在酸性環(huán)境中,等不及進攻試劑過來, 底物環(huán)氧分子會主動發(fā)生變化,C-O鍵會先發(fā)生斷鍵,電子對向氧轉移,碳原子上正電荷密度進一步提高(相當生成一個部分碳正離子):
正當C-O鍵將斷未斷之際,親核試劑才姍姍來遲,進攻當前帶較多正電荷的碳原子,導致新鍵形成同時舊的C-O鍵徹底斷開:
最后甩掉多余的質子,形成最終產品:
整個反應歷程如下圖所示:
我們綜合來看,這個歷程相當于介于SN1與SN2之間。與SN1相比,反應也是從離去基團離去舊鍵斷開起始,但卻沒有完全斷開 形成碳正離子。與SN2相比,也是親核試劑的進攻導致離去基團徹底離去,但這個進攻又來得有點兒遲,在舊鍵部分斷裂之后 才進行。也正因為如此,酸性條件下環(huán)氧化合物開環(huán)反應的很多特征與SN1、SN2都有關聯(lián)。
比如我們還是考查反應的區(qū)域選擇性。和之前堿性條件下相同的底物,當前我們在酸性醇溶液中進行開環(huán):
此時的斷鍵位置就絕非由親核試劑進攻的位阻決定了:早在進攻之前,一根C-O鍵就已經開始主動斷開,親核試劑實際是被動地 進攻斷鍵位置的碳原子。當前C-O鍵斷裂的位置實際決定了整個反應的方向。
環(huán)氧化合物中總是存在兩根C-O鍵的,我們不妨假設左右這兩根C-O鍵分別部分斷裂,看看形成的的部分碳正離子的穩(wěn)定性:
如果這種部分碳正離子不易判斷,我們不妨更進一步,假設C-O鍵完全斷裂,形成正常的碳正離子:
這下我們容易判斷多了,左邊叔碳正離子,右邊仲碳正離子,明顯左邊穩(wěn)定性更高。
而部分碳正離子的穩(wěn)定性規(guī)律實際與正常碳正離子相同,也是中心碳上連接的給電子烷基越多,穩(wěn)定性越強,同樣是左側的來得 更穩(wěn)定些。
既然左側的部分碳正離子更穩(wěn)定,實際反應時自然也是左側這根C-O鍵優(yōu)先斷開,繼而醇作為親核試劑再進攻左側碳原子。我們最終 將得到區(qū)域選擇性與堿性條件下截然相反的產物:
類似地,再如下圖中的反應,在右側斷開C-O鍵后形成的部分碳正離子可以與苯環(huán)形成一定的共軛結構,穩(wěn)定性更強,因此親核試劑 也是主要進攻右側碳原子:
總之,斷鍵方向的區(qū)域選擇性,我們注意到酸性與堿性條件下遵循完全不同的規(guī)律,一個由位阻,一個由部分碳正離子的穩(wěn)定性決定。
當然酸性條件下也有一些反應規(guī)律與堿性相同,比如立體選擇性。注意到酸性下反應歷程介于SN1-SN2之間,還是具有部分SN2 的特征的,親核試劑畢竟是在C-O鍵未完全斷裂的情況下進攻,也只能從氧原子的背面進行,因此立體選擇性上,酸堿無差異, 都是反式開環(huán)。我們從之前的反應示例中也可以明顯發(fā)現(xiàn)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