創(chuàng)新點
湖北大學材料科學與工程學院蔡芳昌和馬寧歸納總結了現有聚酰亞胺共價有機骨架材料在可控結構設計,合成方法和應用方面的進展,并對該材料的未來發(fā)展前景進行展望。
關鍵詞 聚酰亞胺,共價有機骨架材料,合成,應用 將多孔聚合物的設計拓展到熱固性工程材料方面具有深遠的意義,聚酰亞胺共價有機骨架材料(PI-COF)作為共價有機骨架材料(COF)家族的一個子系列,同時兼具聚酰亞胺高穩(wěn)定性,共價有機骨架材料的高比表面積,孔道可調控的優(yōu)點,有望成為潛在應用的新型多孔材料。然而在早期的十幾年,人們見證了大量的無定型聚酰亞胺多孔材料,其合成方法沿用了傳統(tǒng)合成聚酰亞胺的溶液聚合的方法,使用高沸點溶劑,如甲酚和N-甲基吡咯烷酮(NMP)作為反應介質參與反應過程,使用催化劑的催化作用來實現結構基元反應位點的相互連接。此外,需要用二甲苯共沸蒸餾或附加熱處理來去除反應中產生的水,以提高縮合度。這類反應普遍由動力學控制,表現出反應速度快,反應過程不可逆等特征,由此決定了其具有較低的長程有序性。研究發(fā)現如果在反應中應用可逆性條件,鍵形成的可逆性使其在結晶過程中具有自愈性和糾錯性,從而防止無序的非晶態(tài)動力學產物的形成。
相關結果發(fā)表在Macromolecular Rapid Communication (DOI: 10.1002/marc.202000402)上,文章第一作者為章雅
原文鏈接:
https://onlinelibrary.wiley.com/doi/full/10.1002/marc.202000402